大同往日的典當行
大同的典當行,是從宋代逐漸由專、兼營并立向專營發展的,之后正式成為一種獨立的行業,并且有了行規行會。自明中葉起,這里的典當行無論是從數量、資本方面,還是種類、業務方面說,都有十分顯著的變化。到了清代以后,城內的典當行業更是空前發達,形成了民當、官當、皇當三足鼎立的局面。當時社會上流傳著“要想富,開當鋪”的民諺?;适?、官宦、商賈都蜂擁而上,競相開設或投資當鋪。據說光緒年間大買辦商人胡光墉曾在大同開設有一家當鋪分號,名叫“墉升當”。
解放前,大同曾有10多家當鋪分布在老城的四大街八小巷,較為出名的有大北街的天濟當(1940年7月仍在經營),皇城街的三和當(1948年6月仍在經營),東門老街的大興當(1941年6月仍在經營)等。當年,當鋪門臉上掛著一塊偌大的“當”牌,人們大老遠就能看到。當鋪的柜臺挺高,矮個當戶往往是要把當物舉過頭頂才能探到里面伙計的手。小伙計接了東西要好一陣工夫才能回話。如果當戶當的東西沒價值,倒是很快會從柜臺上扔出來,順便來一句:“什么玩意兒,也敢進當鋪”。
舊時當鋪里的學徒要學很多東西,而且很“專業”。學寫“當字”(這種字只有當鋪內部的人才能辨認,外行人很難看懂),說行話、學識別貨物的真假。學會之后,只能在當鋪中當店伙,一生只能吃當鋪飯,不能改行。
前些年,一位過去在當鋪當過店伙的老大同告訴筆者,舊時當鋪的商業“伎倆”層出不窮,有一些甚至成為約定俗成的行規。
比如,當鋪不論收什么物品,一律寫“破舊”字樣。一般的衣服,件件都寫“蟲吃鼠咬”字樣;一件嶄新的皮襖,要寫成“光板無毛”;一只金表,也要寫成破銅表。這樣做不但可以貶低典當物品的價值,而后還可以在典當物品于存儲期間有所蝕損時搪塞當戶。
又如,在當衣物堅持要高價,雙方不能達成協議時,當鋪的伙計便用當戶識別不出的方法在當戶的物品上做記號,以暗示同行。其方法是:把上衣的一只袖子反疊,袖口朝下;褲子折三折。如是金貨,就用試金石輕磨一下;如是金表,則將表蓋微啟一點兒。第二家當鋪的伙計一看,心里就有數了,所給的當價,就會與第一家差不了多少。如此這般,當戶最后只得低價當出。
正是上述原因,一般老百姓不是窮得揭不開鍋了,誰都不愿意進當鋪。就是非進不可,也會悄悄去,最怕路上碰到熟人。要是讓人看到進了當鋪,知道的人多數再不會與其打交道,也瞧不起當物品的人啦!所以,一般當鋪里終日不會有太多的人,但典當這一行圖的是“三年不開張,開張頂三年”,就像古玩店一樣。當年,每家當鋪開具的當票都不一樣,各有各的標志(就像如今的商標一樣),不好仿效。就拿大同城較有名氣的那幾家當鋪來說,大興當的當票是一細長條,印有“大興”的篆體標志;三和當的標志是3個紅花瓣,當票是一張方貼;天濟當的當票是一張粉顏色的小票,上面蓋著天濟當老板陳天濟的印章。
舊時的典當業,反映出來封建時代商業欺詐和陋規劣俗的陰暗面,也是大眾因而唾棄的直接原因。如今,一些舊時曾與當鋪打過交道的老大同一回憶起來,每一個都有一些忍氣吞聲的往事要講,他們所述說那個時代的悲涼,令我們更加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無限。